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10-11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佚名2025-10-11
秋高气爽的时节,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的紫苏种植基地里一片忙碌景象。沉甸甸的紫苏穗压弯了枝头,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轰鸣声中,紫苏被收割、粉碎、打包。在这片丰收的田野上,一个身影格外忙碌——他时而俯身查看紫苏的品质,时而与种植户交流收割技巧,时而对着地图规划下一步的种植方案。他就是通北林业局的副总经理于明哲。
“今年的紫苏长势比预期还好,一垧地保守估计能达到2500斤以上。”于明哲拿起一束刚收割的紫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指着紫苏的叶片和籽粒介绍:“你看这叶片厚实、颜色浓绿,籽粒饱满,说明今年的种植技术到位了。”围在一旁的种植户们纷纷点头称赞。
于明哲继续和种植户们讲解着:“种地讲究因地制宜,咱们得根据土地的情况和市场的需求来调整种植品种和方式,不能守着老一套不放。”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种植智慧。而这份智慧,源于他此前二十几年的基层历练。
2000年,于明哲从农业院校毕业后,便来到了建三江青龙山农场。从最基层的农业技术员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从土地整理、种子选育到田间管理、秋收销售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农业管理经验,更对现代化大农业的运作模式了如指掌。
就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于明哲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离开熟悉的农场,加入森工集团。2024年4月,通过社会招聘考试,于明哲正式加入通北林业局,担任农业副总一职。初到森工,他便深入基层,对当地的土地状况、种植结构和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中,他发现通北林业局的农业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土地长期使用旋耕机耕作,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种植品种单一,以玉米、黄豆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种植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于明哲结合自己的经验,制定了一整套从整地到秋收的标准化农业方案。他首先从土地整理入手,推行深松整地技术。“森工这边的土地以前大多用旋耕机,只能耕10厘米~15厘米深,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根系扎不下去,肥料也吸收不了,产量自然上不去。”于明哲解释道,“我们采用深松到30厘米~35厘米的方式打破犁底层,再进行坝地起垄。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土壤透气,提升地温,还能有效灭草。”
为了让种植户们接受新的种植技术,于明哲可谓煞费苦心。他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强制推广,而是在田间地头开设“流动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种植户们讲解深松整地的好处和科学种植的原理。他还组织了肥料、种子、密度等对比实验,用事实说话。“我会拿整好的地和没整的地做对比,让他们亲眼看到深松后的地温比没深松的高2.2摄氏度,出苗率和长势都明显更好。”于明哲说。
在调整种植结构方面,于明哲更是大胆创新。当地以前种植玉米时常因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益,他便建议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试种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紫苏。“紫苏不仅是一种中药材,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等领域,市场需求大。”于明哲介绍,“垧产可达2500斤~3000斤,一斤能卖8块钱,扣除成本一亩地能剩900块钱左右,比种黄豆还挣钱。”今年,他在通北林业局试种了5000亩紫苏,从目前的收获情况来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于明哲的工作得到了通北林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林业局不仅为他配备了专职农业技术员,还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了充足的保障。“领导让我站在整个森工的角度看土地整理和农业发展,这给了我很大的施展空间。”于明哲感激地说。在他的带领下,通北林业局的农业正从“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今年他负责的2万6千多亩示范田预计效益可达上千万元。
如今,于明哲已经成为森工系统农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但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正在计划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探索“紫苏+”的种植模式,如紫苏与中药材套种、紫苏与旅游观光结合等,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他还打算建立紫苏深加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种植户受益。(记者 孙铭阳)
原文链接:https://nynct.hlj.gov.cn/nynct/c115380/202510/c00_31879008.s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