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雪山党参”成功实现种子种苗本土化繁育

来源: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9-29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佚名2025-09-29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中药材产业而言,种源更是决定品质与效益的核心。9月19日,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转龙镇桂泉村委会法期村的一处党参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里,一批本地党参种子刚刚完成采收,此举正悄然改变云南党参种子种苗依赖外省的历史。

碧绿的藤蔓匍匐在地,如一张巨大的绿毯铺展山间。昆明有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志公司”)负责人杨志随手挖出一株党参苗,扒去泥土,露出粗壮洁白、根须细密的参体。“这是我们自主繁育的‘轿子雪山党参’,出苗率超过80%,价格也比外购种子低了不少。”他语气中难掩兴奋。而在以前,禄劝的党参种种子种苗基本依赖从甘肃等地购买,价格高、适应性不好,“水土不服”问题长期制约本地党参产业发展。

为破解党参种业“芯片”瓶颈,2022年开始,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有志公司、云南彝道农业发展公司等开始探索党参种子种苗本土化繁育,并获得成功,今年实现亩产种子20多公斤,不仅满足禄劝及周边县区种植需求,还可向外供应。这标志着“轿子雪山党参”在种子种苗本地生产迈出关键一步。

640 (6)

种子种苗科研化

从“依赖外引”到“自主繁育”

党参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等功效,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昆明现有党参种植面积1800多亩,其中禄劝占700多亩,主要分布在禄劝、寻甸等轿子雪山周边。这里高海拔砂壤土和独特气候造就了“轿子雪山党参”优良品质——个头大、皮质细白、口感好,被誉为药材中的上品,荣获昆明市绿色食品“十大名药材”称号。但优质的药材并没有优质的种苗支撑。长期以来,云南党参种子种苗多从北方调入,适应性低、成本高、纯度难保证,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转机始于科研力量的介入。随着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工作组持续、深入赴禄劝开展技术帮扶,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单位组成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从种苗繁育、病害防治到栽培制度,开展系统研发。

“我们必须走良种选育的道路,既要高产,更要优质,”云南农业大学字淑慧教授表示。专家团队致力于抗病抗逆品种筛选,同时探索适合滇中地区的“烤烟—党参”间作模式,以缓解春季干旱对苗期生长的影响。

640 (7)

种子种苗本土化突破繁育技术,走出“水土不服”

种子种苗实现本土化繁育,最关键的是突破技术瓶颈。“之前从甘肃引种,出苗率不高,现在自主繁育超过80%,成本降了三成以上”杨志说。云南彝道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张兆云表示,虽然种子种苗实现了本土化繁育,但在成功背后,诸多技术挑战仍待克服:春季移栽时若缺水易导致死苗、雨季高湿环境易引发根茎腐病、 种子种苗贮存等问题,也都考验着技术团队。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工作组组长朱维贤指出:“本土化不是简单引种,而是要实现从种子处理、育苗管理到田间栽培的全程技术体系重构。”专家组多次深入基地,针对苗期病害、栽培制度等关键环节开展指导,推动企业由“靠天种植”向“科技种植”转变。

640 (8)

产业规模化延伸链条,提质增效带动乡村振兴

本土化育种的成功,为禄劝党参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打下基础。目前,有志公司在云南已发展党参种植2000多亩,带动600多户农户参与,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

产业规模的扩大,反过来推动产业链延伸。朱维贤表示,市农科院将继续支持企业“从种子到初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推动产地加工能力提升,增强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原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原高原特色绿色产业发展处处长李一果强调:“要实现党参产业真正转型升级,必须在种子种苗标准化、本地化繁育、绿色栽培技术、产地初加工上持续突破。”只有形成“科研+企业+农户”的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促农增收、推进产业发展。

党参种源“芯片”的破解,不仅是一个药材需要突破,更是昆明中药材产业走向科技驱动、自主可控的重要节点。朱维贤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提升昆明中药材科技研发能力,扩大种子种苗本土化比例,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发展中药材趁鲜加工“为乡村振兴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坚实的科技力量。”

站在法期村的基地田埂上,望着满坡苍翠的党参苗,杨志信心满满:“有了自己的种子,就有了发展的底气。”——这片希望的绿色,正悄然孕育着一场中药种业的深刻变革。

原文链接:https://nyncj.km.gov.cn/c/2025-09-25/5023888.s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