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9-12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佚名2025-09-12
一、模式简介
“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是通过构建三个功能池和两个坝体,以实现养殖尾水的高效净化与资源化利用。该处理模式利用生态工程化的设计理念,具有较低的建设成本、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和适应性强的优点,能适用于不同养殖类型的尾水处理,主要应用于高密度、连片养殖区域,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管理,能够有效去除尾水中氮、磷和COD等富营养物质,系统日常运行维护难度和费用均较低,操作简单,养殖户接受度较高,已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
二、技术原理
应用物理沉降、生物降解和物理过滤等多重作用机制:该模式中的沉淀池用于去除尾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沉积物,降低水体的浑浊度,降低后续处理压力;曝气池通过曝气,增加水体中溶氧量,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生物净化池利用植物吸收、生物膜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细小悬浮物和微量污染物。过滤坝则通过陶粒、沸石、火山石等多孔吸附滤料及其吸附的微生物,进一步去除水体中悬浮物和富营养物。
三、技术要点
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一)工艺流程及处理要求
主要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原则上鼓励养殖用水循环使用或多级利用,对于需要排出养殖场的尾水水质应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44/2462-2024)中的标准或收纳水体接受标准。
(二)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单元面积占比
尾水处理设施单元面积应根据养殖品种、养殖密度、产量、排水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尾水治理设施单元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等,其总面积须达到养殖总面积的一定比例,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其设施面积建议如下:
1.鳜、鲈、鳢等肉食性鱼类的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8%;罗非鱼、四大家鱼及其它养殖品种的则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6%;
2.虾类的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5%,蟹类的则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3%;
3.龟鳖类、鳗鲡的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10%;
4.为达到尾水处理最佳效果,沉淀池与生态净化池面积应尽可能大,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的比例约为(40~45):(5~10):50。
(三)养殖尾水治理设施与设备
1.生态沟渠
利用养殖区域内原有排水渠或周边河沟通过加宽和挖深等方式进行改造而成,沟渠坡岸原则上不硬化,坡岸种植绿化植物,沟渠内设置浮床,种植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
2.沉淀池
沉淀池面积占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40%~45%,平均水深不低于2米,需要布水均匀,在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形挡水设施,并在池中种植睡莲等浮叶植物,或布设生态浮床,稳定期植物覆盖面积不低于沉淀池的60%。
3.曝气池
曝气池面积占治理设施总面积的5%~10%,水深不低于3米,曝气头安装时应距离池底30厘米以上,罗茨风机功率配备不小于每100个曝气头3千瓦。通过曝气,增加水体中溶氧量,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4.生态净化池
生态净化池面积占治理设施总面积的50%左右,主要利用不同营养层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去除水体污染物。池内可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分类搭配,保证四季均有植物生长(备注:严禁栽种水浮莲等入侵植物),以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覆盖面积不小于生态净化池面积的40%);可适当放养滤食性水生动物(备注:严禁放养入侵水生动物)。根据实际情况可安置喷泉式曝气设备,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去除。
5.过滤坝
采用空心砖或钢架结构搭建过滤坝外部结构,坝宽不小于2米,长度不小于6米,坝高应基本与塘埂持平。坝体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可选择红砖渣、碎石、陶粒、棕片、活性炭、细沙、火山石、牡蛎壳等多孔吸附介质,可结合景观效果种植低矮景观植物,进一步滤去水体中悬浮物。
(四)示意图
淡水集中连片池塘“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示意图。
(五)建设与运维成本
建设成本包括水处理工程和配套工程两部分,其中水处理工程包括进排水分离、水处理池挖方、植被、过滤坝、生物刷、曝气装置、水泵、机房及控制室;配套工程包括池塘清淤修整、池塘护坡、生产道路改造、电力改造、生产看护房改造和水质监控设备。
运维成本包括水生植被、过滤坝、生物刷、曝气装置、水泵、机房及控制室的维护、电费以及人员费用。
四、应用范围
适用于面积在30亩以上集中连片淡水池塘养殖区域。
原文链接:https://dara.gd.gov.cn/ztzx/nyjstgzt/nyjs/content/post_4755510.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