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口黑鲈健康养殖模式与典型案例

来源: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9-12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佚名2025-09-12

  一、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池塘集约化养殖是目前大口黑鲈养殖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之一。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是通过选择优良苗种、科学水质管理、合理投喂、精确病害防控及尾水处理,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良种的选用提高了抗病性和生长速度,水质管理和饲料优化减少了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病害防控通过生物制剂和合理药物使用控制风险,尾水处理系统有效降低了废水排放,保护水体环境。此模式不仅提升了大口黑鲈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推动了养殖业的绿色转型。

  (一)技术要点

  1.养殖条件

  池塘需水源充足且无污染,水质要符合相关标准。池塘面积宜在2~10亩之间,水深保持在2.5~3.5米。池底应平整,淤泥厚度不超过15厘米,池壁要坚固且不渗水,塘埂宽度应在1.5米以上,同时池塘的注排水要方便,并按每2亩配备3千瓦增氧机。

  2.池塘准备

  在放养鱼种前一个月,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并曝晒池底。之后注水6~8厘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消毒2~3天后加水0.8~1.2米,并使用有机肥培养水质。5~7天后,经试水确认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再根据温度和水质条件将水加至1.5~2.0米。

  3.鱼种放养

  鱼苗应具有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确保无携带特定病原。放养前要用氯化钠溶液或聚维酮碘溶液对鱼种进行消毒,注意水温温差控制在3℃以内。主养殖池塘,根据底质和水质情况,每亩水面放养鱼种2000~8000尾,同时,可适量搭配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

  4.养殖管理

  全程投喂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按照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每日分两次投喂。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4%,根据季节、水质、天气及鱼的吃食情况灵活调整。水质要保持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水深根据养殖阶段调整。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使用增氧机械防止缺氧,还可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在池塘水面放置生态浮床净化水质。

  5.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塘,观察水色、鱼类活动、摄食情况等,建立管理档案记录相关信息。及时清除残饵剩料,根据需要开启增氧机。在鱼病流行季节定期施用水体消毒剂预防疾病,发现鱼病要及时诊断治疗,药物使用要符合相关标准。越冬前要减少投喂并加高水位,越冬后及时投喂并做好杀虫消毒工作。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6.应用范围

  该模式可在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区推广,池塘面积2~10亩,水深2.5~3.5米的条件下效果更佳。通过合理的鱼种放养、科学的饲料投喂、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鱼类品质。同时,该模式注重生态保护,减少药物使用,对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典型案例

  案例1:池塘绿色生态混养模式——佛山市吉裕润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佛山市吉裕润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中国加州鲈之乡”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前身为拥有20多年历史的庆记鱼苗繁殖场,现为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专注于大口黑鲈、生鱼等水产种苗繁育与成鱼养殖,拥有250亩成鱼养殖池塘和3000平方米室内育苗车间,采用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年产出大口黑鲈商品鱼1000吨。公司注重科技创新,与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良种选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荣誉,成为南海区水产种业标杆企业。

  2.养殖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生态化池塘改造,采用连片池塘标准化设计,配备底排污系统、生态沟渠和多级净化塘,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安装溶氧、pH值、水温等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预警调控环境。

  水质调控:通过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水体自净系统,投放益生菌分解有害物质;采用“三池两坝”模式(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处理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同时,结合叶轮式增氧机、微孔增氧设备提升水体溶氧量,并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分解池底有机物,维持水质清洁稳定。

  3.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

  依托多代人工选育培育抗病性强、生长快的大口黑鲈良种(覆盖率超80%),按鱼体生长阶段定制蛋白饲料,采用自动投饵机精准投喂以减少残饵污染。推行生态防病策略,混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调控藻类平衡,搭配中草药制剂预防病害,实现全程无抗生素养殖。

  通过建立“一塘一码”信息化管理系统,全程记录种苗来源、投喂数据及水质参数,实现产品批次精准溯源;同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确保药残、重金属指标严于国家标准,并参与制定《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

  4.养殖效果

  公司年生产大口黑鲈商品鱼1000吨,年产值超3000万元。通过5G技术和智能化养殖系统的应用,公司成功打造了可复制推广的水产养殖模式,为九江乃至全区探索了现代化养殖路径。打造“南海鲈鱼”区域公用品牌,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带动免周边养殖户统一技术标准,形成规模化生态养殖集群,实现质量可控与品牌效益双提升。

  案例2:池塘绿色生态精养模式——广东顺德顺爷水产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广东顺德顺爷水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是一家集精品水产标准制定、精品养殖及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水产企业。公司依托旺海集团20多年水产产业链的技术沉淀及市场优势,采取“农户+基地+终端”的管理模式,打造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成鱼精养中心。公司占地160亩,配套精养鱼塘、标苗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司先后获得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等多项荣誉,作为顺德区规模水产养殖场水质净化缓冲区建设项目的扶持对象之一,公司积极参与养殖尾水治理工作,致力于推动渔业绿色发展。

  2.养殖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公司对养殖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包括清淤固基、平整基面,确保池塘结构稳定。同时,实施进排水分设,铺设集中供水和养殖尾水收集管网,确保水流畅通,减少交叉污染。

  水质和养殖管理:公司建设了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曝气生物滤池、过滤坝、综合生态净化池和人工生态湿地等设施。养殖尾水通过这些设施的逐级处理,实现净化,达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的目的。

  在养殖过程中,公司严格控制投喂量,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减少饲料浪费和水体污染。同时,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养殖策略,确保鱼类健康生长。

  3.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

  公司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参与顺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公司严格遵守《顺德鱼生全链条管理规范》等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此外,公司积极参与“湾区认证”等品牌建设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养殖效果

  大口黑鲈池塘绿色生态养殖示范面积约为30亩,年产量超100吨。环境效益方面,养殖尾水经过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减少了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在社会效益方面,公司的成功经验为顺德区乃至全国的水产养殖企业提供了示范,带动周边及提供技术指导养殖户约100户在推动了渔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参与品牌建设,提升了顺德水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案例3:低密度反季节生态养殖模式——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养殖户谭某

  1.基本情况

  2024年,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养殖户谭某采用低密度反季节生态养殖模式,以“错峰上市+环境精准调控”为核心,通过控制养殖条件、优化放养密度及科学投喂管理,实现加州鲈反季节高效养殖,突破传统养殖周期限制,抢占市场高价窗口期。

  2.养殖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池塘面积在5~6亩,水深3~3.5米,共养殖2塘,按每池塘配备5台增氧设备,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充足氧气供应。

  水质和环境管理:定期检测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及时调整水质状况,确保水环境的稳定。采用增氧设备提高水中溶氧量,并通过定期消毒、底质改良和水体更换来降低病害风险。在高温季节,通过加注水、排换老水等方式调节水温,使养殖水体保持适宜的透明度(0.4~0.5米)。

  养殖管理:饲料投喂遵循“四定三看”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同时关注鱼的摄食情况、水质变化和天气状况。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采用人工抛投方式,每次持续40~60分钟,直到仅有零星鱼苗在水面摄食时结束投喂。日常巡塘则要求每日检查鱼的活动状态、食欲情况及水质变化,定期测试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和鱼类的健康生长。

  3.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

  病害防控方面,通过严格的苗种检疫,选择健康无病的苗种,避免病原体的引入。定期对养殖环境和工具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滋生。合理投喂优质饲料,防止饲料变质,并控制投喂量,避免因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环境清洁、稳定,降低病害风险。在病害高发季节,可适当使用大蒜素、多维、乳酸菌等增强鱼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成活率。

  4.养殖效果

  2024年两个池塘养殖实现销售收入总计110万元,扣除成本约88万元,实现净收入22万元。按净收入折算,平均每亩收益约2.2万元。

  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成为集水处理、环境调控、自动监控与精准投喂于一体的智能化养殖模式。该系统采用机械过滤、微生物生物膜过滤、臭氧反应及紫外线杀菌等多重净化手段,有效去除水中30微米以上固体颗粒及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确保水质从源头上达到高标准。通过增氧设备和温控设备,实现对水中溶解氧、温度、pH值等指标的实时、精准调节,打造适宜鱼类健康生长的稳定环境,且不受天气、季节等外界因素影响。与此同时,水质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全天候跟踪水体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盐度等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便自动调整或发出预警,保障养殖系统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

  此外,RAS还对鱼类从孵化、育苗、养殖到隔离等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定期分池使鱼群体型均一,并根据自动计重计数数据智能调整投料量,既提高饵料利用率又确保鱼群生长均衡。总体来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以高效的水处理和智能化环境管理,大幅提升养殖安全性、产品品质和生产稳定性,同时实现全过程信息化与可追溯性,是现代水产养殖向高效、环保、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技术要点

  1.养殖条件

  工厂化养殖场应选址在无污染源、交通便利、电力和通讯设施完善的区域,建设用地需符合相关规定。养殖水源需充足,水质良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的要求,可选择河水、水库水或地下水等。

  2.车间准备

  养殖车间设计需参照相关规范,确保供电和通讯良好。养殖池宜采用混凝土、砖混或玻璃钢等结构,形状以圆形或方形去角为宜,池内壁光滑。池面积宜为30~50平方米,深度约1~1.8米,池底坡度为5%~8%,中央设置排水管。还需配备过滤消毒杀菌设备、生化处理池、供氧设备及辅助设施如供电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

  3.苗种放养

  放苗前需对系统进行消毒和运行调试,确保设备稳定。鱼苗或苗种应具有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确保无携带弹状病毒和虹彩病毒。苗种培育放养密度为5万尾/立方米,成鱼养殖规格宜为2~5克/尾,放养密度为400~1000尾/立方米。运输后,需在容器中缓慢调节水温和水环境,待水温与池子温差小于1℃且鱼苗恢复游泳后,再将苗移入水池。

  4.养殖管理

  苗种培育训料及投喂管理需科学投喂饵料,早期以丰年虫为主,逐渐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频率和量根据鱼苗生长阶段调整。而成鱼养殖采用两阶养殖模式,第一阶段从2~5克/尾养殖到15~30克/尾,第二阶段从15~30克/尾养殖至商品鱼上市,投喂应选择大口黑鲈全价配合饲料,按照定时、定量的原则进行,投喂策略根据鱼体规格调整。养殖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水质,保持水温、溶解氧、pH值等指标在适宜范围。

  5.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鱼体和活动情况,定期解剖检查健康状态,并投喂保健药饵保护肝肠健康。日常巡查养殖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和校准传感器,记录生产日志,保存生产、用药、销售等记录档案。疫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采取放养前鱼池消毒、严格苗种检疫、保证饵料质量等预防措施,发现病害及时对症治疗。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6.应用范围

  可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内陆、干旱区)、土地或环保敏感区域(城市近郊、近海)实现节水环保养殖,同时满足全年稳定供应、高品质水产品及出口标准需求。其技术核心在于精准控制水质环境,但需应对高投资、严技术要求及能耗挑战。随着技术进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正从大型企业向中小养殖户拓展,成为推动渔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典型案例

  案例1:大口黑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口黑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以高密度、智能化、可持续为核心,采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集成物理过滤、生物处理和化学消毒技术,实现精准控温、控氧和水质净化。投入近3亿元建设养殖基地,包括建设室内养殖车间和冷链物流系统,形成规模化养殖集群,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养殖。公司年产量可达1200吨、产值3600万元,推动河源渔业向绿色高附加值转型,成为区域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2.养殖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养殖鱼池为高位圆池,体积为40立方米,水处理系统通过机械过滤(全自动滚筒微滤机)、生物反应器等工艺,配备过滤消毒杀菌设备、生化处理池、供氧设备及辅助设施如供电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

  水质和环境管理:养殖废水经机械过滤、生物反应器处理和臭氧系统消毒后回流养殖池,实现进排水分离;依据水质监测结果定期补充新水,确保水质稳定。使用低噪音设备和隔音措施降低噪音污染;车间周围进行绿化,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美化环境并净化空气。

  养殖管理:控制养殖密度,放养密度400~1000尾/m³,并根据鱼体规格和生长情况适时调整,上市前产量设定为50千克/立方米,每个养殖池产量2吨/造;采用自动投饵系统,依据鱼的生长阶段和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精准投喂;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法规,规范药物使用,减少药物依赖,确保产品安全。

  3.质量安全控制

  投入品管理:投入品管理上严格筛选供应商,确保饲料和药品的质量与安全。饲料选用优质品牌,药品遵循国家法规,无禁用药物。所有投入品均经过质量检测,符合国家标准,饲料和药品使用前抽检,确保无质量问题。

  生产记录与追溯:建立了完善的生产记录制度,详细记录鱼苗投放、饲料投喂、水质监测及疾病防治等关键数据,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管理,便于实时查询与分析,确保养殖过程的可追溯性和问题的及时调整。

  产品检测与准出:定期和上市前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涵盖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关键项目,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追溯。

  选择优质品种:优先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和易驯化的“优鲈3号”新品种,保证养殖品质。

  科学投喂与营养调控:为提升大口黑鲈肉质和口感,研发了适用于工厂化养殖专用饲料配方,此外,定期添加中草药和益生菌,增强免疫力、优化肉质。投喂时,依生长阶段和环境精准控量,避免水质污染。同时,定期监测生长指标,调整投喂策略,确保营养充足。

  质量分级与品牌建设:按规格(0.75-1.25千克/尾)和外观完整性分级包装,计划注册“河源大口黑鲈”地理标志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4.养殖效果

  目前共建设了超40000平方米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包括8个车间,共590个养殖池,每个圆池能容纳约5000尾加州鲈鱼。采用先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严格控制药物使用,药残检测合格率达100%,并配备在线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关键参数,确保水质稳定,提升产品质量。从这里长大的加州鲈鱼,经过深加工后,大部分被端上餐饮品牌“太二酸菜鱼”的餐桌。2023年实现产值1497万元,2024年投苗量300万尾,产量超1000吨,产值超3000万元。此外,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约400名养殖户参与工厂化养殖,养殖户拥有2000余个圆池,每池纯利润可达1.5万元,同时提高养殖户的标准化生产能力,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

  案例2:大口黑鲈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模式——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是一家专注于水产种质创新、良种选育与推广的现代水产种业企业。公司以生产大口黑鲈“优鲈3号”、罗非鱼苗等名优水产种苗为核心业务,占地250亩,拥有5000平方米孵化培育池和完善的生产设备。公司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采用遗传育种理念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流程,公司的大口黑鲈苗采用工厂化生产,摆脱天气的影响,可以按需生产,确保种苗质量稳定。

  2.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采用全人工可控车间,配备臭氧消毒、微滤机、温控系统等设备,实现全年订单化生产,摆脱天气依赖,年供应加州鲈水花苗超10亿尾,标粗苗5000万尾。

  水质和环境管理:养殖废水经机械过滤、生物反应器处理和臭氧系统消毒后回流养殖池,实现进排水分离;依据水质监测结果定期补充新水,确保水质稳定。使用低噪音设备和隔音措施降低噪音污染;车间周围进行绿化,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美化环境并净化空气。

  养殖管理:控制养殖密度,根据鱼体规格和生长情况适时调整,依据鱼的生长阶段和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精准投喂;严格遵守国家法规,规范药物使用,减少药物依赖,确保产品安全。

  3.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

  生物安保体系:亲本严格筛选,苗种生产过程采用SPF(无特定病原)标准,并通过检测确保无病害风险。

  质量追溯:建立电子化生产记录系统,涵盖苗种投放、饲料投喂、水质监测等数据,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

  品牌认证: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与珠江水产研究所联合选育,以饲料适应性为核心指标。生长速度较普通品种提高36.7%,驯食配合饲料时间缩短至数天,畸形率低,适应工厂化养殖及全国推广。

  4.养殖效果

  公司不断扩大产能,仅在三水区翠坑,新增车间共有14座,每座育苗水体420~450立方米,将用于“优鲈3号”生产。目前,基地内正在加紧建设水质处理系统,随着建设进展,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人员团队也增加到超过100人。公司年标苗产量达5000万尾,成活率高达35%以上。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白金公司大口黑鲈育苗年收益超过千万元。

原文链接:https://dara.gd.gov.cn/ztzx/nyjstgzt/nyjs/content/post_474815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