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蓝莓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6-16

  四月春浓,东营市河口区数智蓝莓大棚里,成串的蓝莓像蓝宝石一样坠弯枝头。“这颗够标!”“这个得标20+!”和莓农业副总殷雪增抓起一把刚摘下的蓝莓向记者介绍。一旁,工人们手指翻飞间,贴着“身份证”(溯源标签)的蓝莓果乘上冷链专车,直奔北上广高端商超。

  谁能想到,这些身价金贵的果子,竟是从“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里长出来的。此前,河口区近70万亩盐碱地曾让多少庄稼汉愁白了头。转机出现在2024年,当地政府和市直驻河口区下派帮扶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联想佳沃集团,投资3.7亿元在黄河滩上建起了黄河以北最大的“蓝莓工厂”。这株来自异域的浆果,在盐碱地里找到了新家园。

  “咱这蓝莓喝的是‘洋墨水’!”殷雪增的玩笑里藏着蓝莓种植科技密码——印尼椰壳纤维混着拉脱维亚草炭泥调配的专用基质,再加上以色列水肥系统搭配美国净水技术,硬是把盐碱地变成了蓝莓基地。走进16号智慧大棚,技术员于汇泉滑动手机屏幕,棚顶雾化系统立即喷出水雾。“5G物联网当管家,温度湿度全自动调节,蓝莓住得比人还舒服。”

  “种地”收益更是可观。4万株蓝莓树株株是“高产户”,单株挂果8斤,亩收入达12.8万元。数字背后是农业科技“组合拳”:渤海圣丰种业460亩试验田里,120个大豆品系同台竞技;6000亩甜高粱化身“土壤医生”,榨汁后的残渣制成的青贮饲料蛋白质含量超玉米30%,既喂养3万头肉牛又修复盐碱地。“过去种菜一年忙到头,现在蓝莓一季顶五年!”正在分拣蓝莓的袁女士笑得合不拢嘴。基地里像她这样的“蓝领农民”还有近200人,月工资3000元起步,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学技术。

  更让乡亲们心动的是企业“一条龙”帮扶:免费教技术、保底收果子,连庭院空地都能种蓝莓。义和镇仁和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金山盘算着新建的千平米包装车间说:“六月动工,八个自然村的就业岗又要添新丁了!”而在丽泽产业园,京彩8号番茄正演绎另一段传奇——菌渣控湿+富硒技术让盐碱地长出的草莓西红柿卖出8元/斤高价,去年羊肚菌更以亩产1051.2斤创全省纪录。“盐碱地的瓜果自带‘海鲜味’。”技术员隋锋的调侃里透着自豪。

 

  从智慧大棚到深加工链条,河口区的智慧之路越走越宽。当前,该区正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闲置设施农业园及意向种植农户提供全流程、体系化支持,同步建设速冻果加工、高端衍生食品加工等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蓝莓全产业基地。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宝存信心满满:“我们要让盐碱地变成‘聚宝盆’,让老百姓都捧着现代农业的‘金饭碗’奔小康!”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dfdt/202505/t20250506_4819765.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