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6-06
据统计数据显示,赤峰市现有脱贫人口基数较大。当前防返贫监测工作具有基础面广、涉及人口多等特点,赤峰市贫困监测中心始终严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持续探索深化“一进”“一扶”“一出”工作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一、深化“一进”响应机制 应纳尽纳
紧盯所有农村牧区人口,构建“干部排、农户报、数据预警”的立体化“一进”监测机制,做到返贫致贫风险排查全覆盖。
(一)“干部排”。强化联动,组建专业化监测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测帮扶网络,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原则,对收入较低、刚性支出过大的重点群体“户户研判”,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牧户及时纳入监测,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农户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作用,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完成全覆盖。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张贴到户,广泛组织党员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一对一培训农村家庭“明白人”。进一步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和自主申报率。
(三)“数据预警”。依托覆盖全体农村人口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防返贫监测不稳定因素,及时将因病、因残、因突发事故等预警线索推送到各旗县区、嘎查村,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入户核实,旗县区、乡镇、嘎查村三级联动研判,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监测范围。
二、深化“一扶”发展机制 应帮尽帮
(一)“产业扶”。持续完善产业帮扶机制,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化分层分类帮扶,切实做到应帮尽帮。
(二)“就业扶”。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深挖就业潜力,强化对就业不稳定人群的监测、服务和精准匹配岗位。既加强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又注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更多杰出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带动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兜底扶”。对无产业发展能力、无劳动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落实兜底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因灾、因病、因学等返贫致贫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三、深化“一出”评估机制 应消尽消
(一)“评效能”。全面发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作用,提升帮扶效能评估,对纳入监测半年及以上的监测对象,全面评估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等情况,并与纳入监测时进行比对,实时跟进帮扶进展和成效,精准评估帮扶措施的作用,确保帮扶措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消风险”。持续加强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的日常排查,围绕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收支、返贫致贫风险、产业带动、务工就业、综合保障等方面逐项逐户梳理分析,针对收入稳定超过当年监测范围、“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巩固、风险已稳定消除或自然消除且不存在新增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按程序“应消尽消”。
(三)“核质量”。通过干部日常走访对已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进行“回头看”,全面复核提名、入户核实、集中研判等风险消除程序和数据质量,做到程序规范、账实相符,确保风险消除工作基础夯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原文链接:https://nmt.nmg.gov.cn/xw/msdt/cf/202505/t20250522_2727480.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