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6-16
全隆榨自然村位于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张家镇湖洋村委辖区内,地处张家镇北面,与二塘镇交界,省道323线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33户475人,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全隆榨村锚定党建引领核心,创新实践“133”产业融合治理模式(一核引领、三个机制、三类载体),以荷花产业为依托,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推动产业振兴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走出一条以“荷”为媒、以治促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核引领:党建赋能,激活产业与治理“双引擎”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组织融合、智治赋能和产业联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一是组织融合:党建聚力,凝聚发展合力。建立“党建引领+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在湖洋村党总支部的带领下,2025年3月,成立平乐县集缘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党支部。通过整合“党员+乡贤+志愿者”力量,组建4支“荷香志愿服务队”,协调土地流转、务工安排及分红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全村成功流转土地200余亩,解决就业岗位20余个,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智治赋能:科技助力,提升治理效能。整合村内治安监控与村级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卫生、治安动态。党员干部和网格员通过“线上派单”、即时响应问题,建立产业发展技术、矛盾纠纷等问题台账。在支部引领下,企业积极参与村内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村民满意度达到98%以上。
三是产业联动:多元融合,打造“荷”经济。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党建+院校+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6+”合作模式,打造200余亩,培育7万盆、200余种的荷花集缘荷苑基地,发展荷莲盆栽种植和稻蛙综合养殖两大产业,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预估年收入超1000万元,实现多元产业联动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经济支撑。
三个机制:协同共治,筑牢产业与治理“压舱石”
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综合体治理体系,通过“红白理事+村规民约”“企业+乡贤”联动调解、“法律明白人+荷香调解员”等机制,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一是“红白理事+村规民约”,文明乡风促治理。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通过村民理事会监督,形成“共议、执行、透明处理”管理闭环,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做到乡风文明与基层善治的有机结合。
二是“企业带领+乡贤带动”联动调解,优化环境促发展。联动6家本土企业及15名乡贤,成立“和苑调解工作室”,创新“三调联动”模式:企业释法理,乡贤说人情,村干部查实情。2025年,成功调解土地流转权属争议、务工薪资纠纷5起,调解成功率100%。同时,建立“企业反哺公益”机制,捐赠20余万元,建设产业路、修缮戏台,打造“企业获利—村民受益—村庄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
三是“法律明白人+荷香调解员”,法治保障强效能。建立“调解—普法—回访”全链条机制,培育“法律明白人”,联合红白理事会、“和苑调解工作室”“荷香志愿服务队”等,开展田间普法、荷苑茶话等活动,激发村民学法热情,产业合同履约率提升至98%,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规范一业”的良好局面。
三类载体:创新驱动,激发产业与治理“新活力”
构建“服务载体创新—群众参与深化—治理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发展新范式。
一是“产业+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兴产。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连续三年举办“村BA”联赛,联动企业赞助冠名,吸引游客5.2万人次,带动农旅增收10余万元。创新“采莲文化节”、“并蒂祈福”、“研学体验”系列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预计创收50多万元。
二是“产业+服务”,以服务促民生,以民生促发展。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清理卫生死角380处,设立“清韵芳庭、荷塘月色”等特色微景观65处,推行“助老送温暖”等便民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件。组织电商直播、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5期,带动就业25人,以服务提升促民生福祉。。
三是“产业+技术”:以技术促共富,以共富促和谐。通过“种苗免费送、技术全程教、成品保收购”的惠民举措,联合广西农科院研发新品种,建立“党员科技特派员+土专家”技术服务队,开展荷产业指导48场次,通过“直播带货+旅游团购”模式,以技术赋能产业,以产业带动共富,预计2025年荷产业收益超1000万元。
全隆榨村通过“133”治理模式,做到了党建引领与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党建引领培育企业、企业回馈村级治理的良好局面,走出一条以“荷”为媒、以治促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1164636.s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