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村:坚持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6-16

  近年来,青龙乡平西村委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经济发展为“主线”、内生动力为“根本”,在乡村建设与治理融合发展中,厚植村民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探索出一条具有平西特色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一、抓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指方向

  党建是党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石。平西村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建+信访、党建+集体经济、党建+基层治理等工作模式,切实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挂牌“共产党员户”,公示党员承诺,设置“党员+十星级文明户”责任岗,划定红色责任区22个,落实农户包门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2万份,明确“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具体要求,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采取支部领航,大家事大家议;充分依靠村民、尊重村民,总结村里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全面征求讨论,形成以四个原则、四项内容、五种形式、五个程序为核心的“四四五五”协商议事机制,实现议事更明了、更规范。三是积分管理推行文明新风尚。探索实施《村民积分管理办法》,成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支委成员及管委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实行积分奖励兑换,通过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激励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营造文明村风,推进乡村治理。

  二、兴基础,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地

  精品示范村建设重在基础设施发展。平西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夯实乡村建设的强度。一是精准谋划发展,推动项目落实。立足发展实际,坚持“自下而上”,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由村民理事会提出需求,经村民会议审议后争取上级支持,2021年以来累计获批乡村振兴项目15个、资金520万元。通过党员带头协商,整合土地、集资捐款等方式自主谋划路网升级、水利设施改善等项目,村民主动参与规划讨论,形成“需求自提—决策共议—建设共管”的闭环。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品质。大力实施和美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平整硬化路面超1.2万平方米,修建5000平方米停车场、5公里排水渠及人行步道,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同时积极建设灯光球场、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群众生产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三是提升乡村颜值,擦亮幸福底色。围绕农村污水治理,平西村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采用微动好氧工艺,通过优化微生物生存环境,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对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处理。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自主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创新“荷花池生态净化”模式,农户自行建设三级化粪池,将家中的灰水、黑水分管道通过管网将生活污水接入荷花池、鱼塘,再通过种植风车草、水葫芦等植物具有强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和基质过滤等多重生态特性对污水进行过滤净化,构建起“污水入塘—植物净化—污泥还田”循环链,每年清塘产生的有机肥直接用于农田,实现 “零成本治污”与资源循环利用。

  三、壮集体,彰显集体经济新活力

  村集体经济收入是精品示范村的重要指标,平西村始终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鼓励各自然村成立村办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突出示范带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成立平西村香芋种植示范基地,号召鼓励村民连片种植香芋,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全村种植面积达600多亩,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二是强化区域联动。将产业振兴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70万元,联合平地村、豆地村“抱团”打造青龙香芋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与桂林点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约,实现“公司+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共建,打造产业“共富链”,推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三是注重资源盘活。将村集体原有山场承包给第三方经营产业,实现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同时,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做好土地文章,收回闲置宅基地5处,用好集体经济资金,改建停车场、廉政公园等便民设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四、重实效,铺就群众生活幸福路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精品示范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广大群众最关注的也是身边的变化。平西村以群众自治为“根基”,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内事务,激发群众对“和谐美好”生活向往的内生动力。一是凝聚共识,提升人居环境。全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工作,推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垃圾清运模式。平西四个自然村统筹规划、同频共振,四个自然村共同集资建设垃圾收集中转点,聘请专职保洁员,成功建立“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实现用小钱办大事。同时,积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村民责任意识,引导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形成长效管护机制,高效调动各方力量,将单一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主体共治,实现垃圾清运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显著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面貌。二是因地制宜,吸取智慧“锦囊”。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召开乡贤能人、村民代表会议,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收集创建乡村发展工作意见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中。通过乡贤引进企业发展投资20万元。三是干群合力,推进乡风文明。充分引导村民参与村内事务,尊重村民意见。按照“小钱办大事,没钱也能办成事”的工作方法,动员村民以投工投劳或者筹资方式参与村内各项建设,村民自行集资捐资金额超100万元,自发建设池塘、安装中国结、实施亮化工程等12项村内公共设施,投工投劳1200余人次,形成乡村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1164673.s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