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25-04-30
在三合镇太安村委晨露未晞的藤架下,三合镇太安村党委书记高如忠的指尖轻弹墨绿瓜条,脆响在藤蔓间蹦跳:“听这声儿,像不像给市场敲的开门鼓?”盛夏时节,百亩黄瓜基地迎来丰收,翠色欲滴的“翡翠三号”瓜条在晨风中摇曳,摘下不过3小时,便在村头加工坊变身脆嫩酸爽的黄瓜皮,以每斤8元的身价搭上冷链车,驶向百公里外的玉林城皇。
这片土地的蜕变始于去年。高如忠带着村民在田埂边开起“诸葛亮会”,瞄准“短平快”特色种植,引进生长期短、抗病性强的“翡翠三号”。“从下种到摘瓜就45天,跟养娃娃似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他蹲在育苗棚里,指尖抚过排列整齐的瓜棚,“淋灌要算着时辰,整枝得顺着纹路,比伺候自家孙辈还精细。”这番精细管护换来了亮眼数据:每亩投入控制在2000元内,单季亩产却达10000斤。村民邱绿娟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算起明白账:“两亩地收20000斤瓜,做成黄瓜皮能卖6万多,刨去成本净落5万,抵得上过去种三季水稻的收入!”她的笑声混着黄瓜的清香味,在晾瓜架间流淌。
如今的太安村已织就产业新网:党委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农户化身"职业农夫",在标准化种植基地里精耕细作;村里开皮、烫瓜、压榨昼夜不停。村口的电商服务站里,主播对着手机镜头展示真空包装的黄瓜皮:“家人们看这色泽,咬一口嘎嘣脆,配粥下饭都绝了!”借助直播带货和团购,日均发货量突破3000斤,订单电话此起彼伏。
暮色中,满载黄瓜皮的冷链车鸣笛启程,车灯照亮村头产业示意图。高如忠书记望着渐暗的瓜田,裤脚还沾着新泥:“别瞧这黄瓜皮不起眼,从育苗到餐桌串起的是整条产业链。乡亲们腰包鼓了,眼神亮了,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滋味。”晚风掠过藤蔓,沙沙作响如同大地的私语,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希望——当“翡翠三号”的脆响化作增收的算盘声,当小黄瓜皮滚出大产业,太安村的田间地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qz/t19958258.s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